2022
十二月

13

672

【家庭课堂IV】|第二十七讲 亲子关系中的边界感

1231231

二十七讲 亲子关系中的边界感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我界限,是指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也称之为心理围墙。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在围墙之内才会觉得安全,而一旦有人越过自己的心理边界,强行进入到自己的领地,就很容易丧失掉安全感和信任感,激起内心的反击。亲子关系中,树立正确的“边界感”颇为重要。父母需要科学引领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让他们在学习独立自主的同时,也能学会如何“不越线”地去体恤和关怀他人。

一、什么是“边界感”?-------------------------

“边界感”是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一般而言,健康的“边界感”是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不对他人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边界感的形成和自我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约18个月大的宝宝就会萌发初步的自我意识——在镜子面前能够认识到“我”的存在,并逐渐分辨出本体和他人的区别。到了3岁,孩子的自我意识通常就会趋于完整。

自我意识又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内部自我意识——代表我们如何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与目前所处环境的“契合度”,包括对事物的观点、对自我优缺点的认识等。内部自我意识和个人的生活满意度以及幸福感有关,如果内部自我意识不强,则更容易不自信、对现状感到不安,产生焦虑情绪。

自我意识的第二类,是外部自我意识——指的是个体能够了解其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完善的外部自我意识往往能为我们带来较强的同理心与换位思考能力。而缺乏外部自我意识,就会更期望别人对“我”的情绪或行为承担责任,也更容易去侵犯别人建立的个人边界感。

二、如何维护好亲子间的“边界感”?

亲子间的“边界感”不等于放养式的不闻不问、不干预、不引领,如何有效地把握好亲子界限感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不包办,不过度保护

父母别想着什么事都替孩子决定,无论是大事小事,可以适当与孩子商量,尊重听从孩子的意见,对于孩子的生活,可以教导或给出建议,但是不能过多干涉决定,让孩子自己生活自己做主。

在安全范围内,尽可能地让孩子勇敢地去尝试、试错、去学习和收获属于自己的技能与经验。

2. 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孩子的内心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所以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不去粗暴地打断,也不要以敷衍的态度应对;当孩子的意见与自己不同时,要允许孩子勇敢地说“不”;当孩子明确表示“我自己可以”时,尽量不要强行介入提供“帮助”。足够的尊重,不仅能让孩子对父母的引导有更高的配合度,还能大幅减少他们的抵触情绪。

3. 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当相处时,与孩子拥有足够的边界感,很多家长也不会易感到崩溃,对于孩子也能更加包容,不会轻易发脾气,且家长也不易抑郁消极,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家长需要在一定的时间里,付出专注的倾听,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即可,但是并不是指无条件纵容孩子,因为边界感是需要拒绝的,像拒绝孩子们进入自己工作的空间,拒绝孩子们无理的要求,拒绝孩子们任性耍赖。

家长的以身作则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也能学到在以后社交时,也能有分寸感,与他人有界限感。

爱不是控制,是接纳和尊重。保持亲子间的边界感,给彼此成长的空间,亲子才能更好地遇见!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